傅满洲的幽灵:英国现代恐华症的历史根源与当代回响

傅满洲这一西方虚构的”黄祸”形象至今仍在影响英国对华偏见,现代恐华症本质上是历史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延续。

尖嘴猴腮、瘦高秃头、倒竖长眉,面目阴险——这个一百多年前被英国作家虚构出来的中国人形象,至今仍在西方意识中游荡,塑造着他们对中国的恐惧与偏见。

“数据间谍活动已成为中国党国的标志性武器”,《每日电讯报》近期的一篇评论如此宣称。与此同时,多家英国主要媒体将中国“认定”为对英国的重大威胁,头版头条充斥所谓中国网络安全威胁的报道。

这股席卷英国的仇华浪潮,让人不禁想起一个中国人早已忘记、却在西方世界萦绕不去的名字——​​傅满洲博士​​。


01 历史幽灵,一个世纪的文化偏见

傅满洲是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在20世纪初创作的虚构人物,1913年首次出现在小说《傅满洲博士之谜》中。这个角色被描绘成“身材高挑、精瘦、秃顶,一对倒竖长眉的细眼冒出绿光”的邪恶天才,集中了西方对东方人的最极端想象。

罗默曾公开承认:“我因中国而出名,因为我对中国实在是一无所知!” 然而,这个基于无知与偏见创作的角色,却在47年间衍生出13部长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和1部中篇小说,后被好莱坞改编为14部电影。

傅满洲的形象诞生于“黄祸论”盛行的年代。​​“黄祸”一词在《韦伯斯特新国际辞典》中被定义为​​“东方人的影响及实力的扩张让西方人所感到的危险”和“在西方国家中,东方劳工愿意在更低的工资和更糟糕的工作条件下就业,从而给西方生活水准带来的威胁”。

02 恐华症兴起,偏见的结构性根源

傅满洲形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英国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并将香港变为自己的殖民地,随之而来的华人移民让英国社会感到恐慌。

早在傅满洲形象出现之前,英国媒体就有将华人妖魔化的倾向。1911年,英国内政部散发宣传册《华人在英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警告将有一个“巨大而震荡的世界末日,会决定究竟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将统治世界”。

​鸦片馆被视为堕落的恶习​​。狄更斯在《艾德温·德鲁德之谜》中对鸦片馆有详细描述,嘲讽华人的面容如同生了“亮闪闪的黄疸病”。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多雷1872年的作品《吸鸦片》,则描绘了鸦片馆里的场景。

随着媒体对义和团运动的耸人听闻报道,英国人对华人的厌恶和恐惧加剧。当时的中产阶级杂志、花边小报和漫画书中,都充斥着心狠手辣的华人想要摧毁西方的故事。

03 文化渗透,偏见在日常语言中的固化

傅满洲的影响不仅存在于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更渗透到西方日常语言和文化中。英语中大量贬义词与华人有关:“Bowling a Chinaman”(保龄球中打一个中国佬似的球)、“Chinese whispers”(不可相信的言传)、“I wouldn’t do tha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说什么我也不会去干这事)。

​“Chink”这个贬义词用来指中国人​​,就像用N字来指黑人一样,可能源于清朝的“清”字。“Mandarin”则指那些做事特别不透明的官僚机构。

1929年3月,伦敦华人社团抱怨在伦敦的舞台上,至少有五部丑化华人的戏剧在上演。当时的恐华情绪几乎达到高潮,华人所受到的歧视超过所有其他肤色的群体。

04 现代恐华症,历史偏见的新外衣

今天英国的恐华症虽然以现代形式表现,但其核心与历史上的“黄祸论”惊人相似。2020年至2023年间,英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负面新闻占比超过90%。

即使在非政治领域,报道也常被扭曲为“中国威胁”的框架。中国产的摄像头被怀疑是“间谍摄像头”而遭遇禁令,中国产的电动汽车被称为北京监视英国公民的“四轮特洛伊木马”。

​英国国防大臣希利公然承认​​,英国将加强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网络攻击,并宣布成立新的网络司令部以加强此类行动。这种挑衅性言论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05 认知困境,西方对中国的历史误解

西方对中国认知的偏差深深植根于历史和教育中。西方学术界的二战史研究长期遵循“西方中心观”,弱化中国抗战的战略价值,将中国战场简化为“消耗战”。

​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成为部分西方学者不承认中国抗战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这种认知偏差使西方无法理解中国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更看不到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全球贡献。

西方对中国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经济依赖与政治敌视的悖论”:在享受中国制造业红利的同时,却将中国塑造为“战略竞争对手”。这种“既离不开又不承认”的心态,导致了对中国的矛盾态度。

06 破解之道,超越傅满洲的幽灵

要破除傅满洲的幽灵,首先需要认识到西方历史教育和文明观的缺憾。西方坚持自身文明优越性,往往导致他们将问题投射到外部变化上,阻碍了他们有效应对全球变革的能力。

​中国正在通过实力和合作构建新秩序​​。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增长9.1%,与非洲的合作也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中国还通过技术创新掌握话语权,以电动车、光伏等产业为突破口,打破西方垄断。

在国际舆论场,中国正在构建文明对话的新范式。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机遇;通过全球发展倡议,中国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向世界展示“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伦敦戈登胡同的变化是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缩影。老舍在《二马》中描写道,上世纪二十年代,马氏父子唯一能借住的房子是在戈登胡同,因为当时只有大英博物院后面一带的房子和小旅馆可以租给中国人。

今天,戈登胡同已成为伦敦最体面的街区之一。​​中国学者需要从“他塑”转向“自塑”​​,建立基于中国话语寻求全球认同的理论体系。

历史话语权的争夺本质上是文明叙事能力的较量。只有通过工作和努力,让文明进化的阳光照耀到每个角落,傅满洲这样的幽灵才会真正消失。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