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间工作室从大公司独立并裁员后,决定以更小规模、更短周期和更低成本坚持开发原创叙事游戏,在创意与生存间寻找平衡。
“我们需要选择我们的战斗”——这句来自中国房间(The Chinese Room)工作室总监埃德·戴利的感慨,道出了当下许多游戏开发者的心声。在这个行业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在创意追求与商业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已成为每个工作室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

今年7月,这家以《Dear Esther》《Everybody’s Gone to the Rapture》等文艺气质作品闻名的英国工作室,完成了一场意义重大的管理层收购,从腾讯旗下的相扑集团(Sumo Group)独立出来。这条独立之路并非没有代价:团队规模从收购前的更大规模缩减至现在的55人,一些员工不得不离开。但戴利坦言,这是确保工作室能够继续创作原创作品的必要选择。
“当我们意识到可以通过制定一个自筹资金的商业计划来实现独立时,这个选择就变得理所当然。”戴利在科隆游戏展上接受采访时如此解释他们的决定。在他看来,相扑集团虽然欣赏原创IP的价值,但对投资回报的期待与独立游戏的开发节奏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中国房间的转型之路折射出整个游戏行业的深刻变化。疫情时期的投资热潮已经退去,融资环境变得严峻,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收购工作室。在这种背景下,戴利提出了一个务实的发展理念:“我们需要管理项目范围,避免在准备不足时过度投入。每个人都变得更加注重成本,这未必是件坏事。”
这种“注重成本”的开发哲学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工作室将项目周期严格控制在三年以内;优先考虑使用成熟的虚幻引擎以提升效率;探索抢先体验、DLC扩展等延长游戏生命周期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独立后的中国房间能够减少决策层级,更快地做出关键决定,从而有效控制开发成本。
但成本控制绝不意味着创意妥协。戴利强调,工作室将继续专注于“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的真实世界中的角色驱动体验”,同时会让新作在玩法机制上更加丰富,给予玩家更多自主性。“即使预算只有三四年前的一半,这也不会剥夺我们做原创和不同内容的创意机会。”
中国房间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或许最重要的是: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下,独立工作室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策略。这既包括财务上的精明规划,也包括创意上的精准定位。戴利和他的团队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既不大规模裁员以求生存,也不盲目扩张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是通过精打细算的项目管理和对核心创意的坚持,寻找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随着两个原创项目前期制作的展开,中国房间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戴利对未来的期待朴实而坚定:在2028年之前成功推出下一款游戏,展示工作室创意策略的进化,同时让团队成员能够安心专注于创作,不再为“下一笔交易从何而来”而分心。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中国房间的选择提醒我们:游戏开发既是艺术也是生意,真正的成功不在于预算大小,而在于找到那个让创意与可持续性共存的甜蜜点。这条路或许不会轻松,但正如戴利所说——“我们需要选择我们的战斗”,而对中国房间而言,坚持原创与独立,正是他们选择为之奋斗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