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火之眼》主演利亚姆·坎宁安:电子游戏独有的叙事魅力

《地狱火之眼》主演利亚姆·坎宁安认为电子游戏的最大优势在于让玩家从被动观众变为主动参与者,创造更深刻的沉浸式体验。

在当代娱乐产业的多元格局中,电子游戏正以其独特的交互叙事方式重塑着观众的体验边界。曾因《权力的游戏》中达沃斯爵士一角广为人知的资深演员利亚姆·坎宁安,近日在为恐怖游戏《地狱火之眼》配音时,深刻剖析了电子游戏区别于传统影视媒介的叙事优势。这位64岁的表演艺术家首次涉足游戏领域,便敏锐捕捉到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革命性特质。

“当你在沙发上看电视时,遥控器只是开启被动观赏的钥匙。”坎宁安在采访中如此比喻传统影视的观看模式。这位拥有三十余年表演经验的演员指出,电子游戏最颠覆性的特质在于其”参与性叙事”——玩家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地狱火之眼》这款融合爱尔兰民间传说的社交恐怖游戏中,这种特质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玩家既要合作解谜,又可能为私利背叛同伴,每个选择都在重塑叙事轨迹。

坎宁安特别强调游戏带来的情感强度差异:”当你的手指悬停在按键上,那种即将做出关键抉择的颤栗,是任何银幕表演都无法复制的体验。”这种由决策焦虑催生的沉浸感,在《地狱火之眼》中表现为古老小屋里的每个黑暗角落都可能藏着改变命运的选项。游戏设计师巧妙地将都柏林地狱火俱乐部的历史传说转化为动态叙事网络,玩家的每个动作都在编织独特的故事版本。

这种叙事自由度带来的不仅是情节分支。坎宁安观察到,电子游戏构建了一种”存在主义叙事”——故事必须通过玩家的参与才得以存在。这与影视作品”预制完成”的特性形成鲜明对比。在《地狱火之眼》中,主持人角色(由坎宁安配音)既是游戏世界的引导者,又是打破第四面墙的叙事中介,这种元叙事手法只有在交互媒介中才能实现其完整艺术价值。

游戏产业的另一革命性特征——抢先体验机制,也获得坎宁安的高度评价。他指出,影视行业虽然也有试映会传统,但大规模根据观众反馈调整核心内容往往被视为创作妥协。而在游戏领域,Steam抢先体验模式让《地狱火之眼》开发团队能实时吸收玩家意见优化游戏机制,这种”共创式开发”反而被视为行业最佳实践。这种开放态度使得独立工作室Gambrinous能够将爱尔兰民俗元素与社交恐怖玩法进行持续迭代,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游戏语言。

坎宁安特别赞赏游戏开发者对玩家心理的精准把握:”他们不是在猜测观众喜好,而是在创造观众参与故事的可能性。”这种创作哲学在《地狱火之眼》中体现为多重结局设计和动态难度调整,每个玩家的恐惧阈值都成为游戏平衡的参考坐标。这种”玩家即共谋者”的设计理念,让恐怖体验既具有普适性又保持个人化特质。

作为首次跨界游戏领域的影视演员,坎宁安对游戏配音艺术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游戏角色需要呈现更多维的情感层次:”在镜头前,我的表演有取景框限定;但在游戏里,角色必须准备好应对玩家任何可能的行动轨迹。”这种”全向表演”要求配音演员想象无数潜在情境,正是这种挑战让坎宁安对游戏叙事产生浓厚兴趣。

《地狱火之眼》作为Blumhouse进军游戏领域的首秀,成功证明了恐怖题材在交互媒介中的特殊优势。坎宁安指出,当玩家亲自推开吱呀作响的古宅木门时,产生的心理震慑远胜于观看恐怖片中相同场景。这种”行为即恐惧”的体验,正是游戏叙事独有的情感放大器。

在访谈尾声,这位资深演员流露出对游戏艺术的由衷赞叹:”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种让观众成为故事光合作用中’叶绿素’的媒介。”或许正是这种开创性的叙事可能性,让64岁的坎宁安愿意开启新的艺术冒险。正如《地狱火之眼》中那些幽暗走廊里回荡的低语,电子游戏正在书写着叙事艺术的新篇章,而这次,每位玩家都握着自己故事的羽毛笔。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