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必须严查英伟达芯片”后门”风险?国家安全不容妥协的深层逻辑

中国必须严查英伟达芯片”后门”风险,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科技自主权。

(北京讯)当英伟达宣布将为中国市场推出基于Blackwell架构的新型AI芯片时,这个看似寻常的商业决策背后,却暗藏着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隐忧。中国网信办近期依法召见英伟达高管,要求其说明芯片潜在安全风险的举措,绝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格局下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之举。

一、美国政策露出獠牙:强制”位置验证”暴露霸权本质

2025年5月出台的《芯片安全法案》犹如一纸”数字霸权宣言”,白宫在随后的AI行动计划中更赤裸裸地要求”在高级AI计算芯片植入位置验证功能”。这种将商业产品武器化的做法,彻底撕下了所谓”自由贸易”的伪装。美国前科技政策负责人克拉齐奥斯的公开表态证实,当局正在通过”软件或物理变化”实现对出口芯片的远程控制,这种系统性部署的”数字特洛伊木马”战略,已经构成对全球科技生态的严重威胁。

二、技术铁幕正在落下:英伟达难以自证清白的困局

根据新美国安全中心的权威报告,包括英伟达在内的美国芯片巨头早已具备在硬件层面植入后门的技术能力。更令人警惕的是,AI芯片的复杂架构恰恰为隐蔽后门提供了理想温床——通过神经网络权重植入、内存控制器漏洞或电源管理单元异常,都可能实现远程操控。面对中国监管部门对H20芯片的安全质询,英伟达至今未能提交完整的底层代码审计报告,这种反常沉默恰恰印证了业界的普遍担忧。

三、历史教训历历在目:从”剪芯片”到”数字殖民”的演进

美国在高科技产品植入后门有着长达三十年的”黑历史”:1990年代的”剪芯片”监控计划、2013年斯诺登曝光的硬件拦截行动、2014年思科路由器的预装后门事件,直至近期德国F-35战机可能被远程停飞的丑闻。这些铁证如山的案例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数字殖民”路径——通过技术依赖建立控制网络,最终实现对他国基础设施的隐形操控。当前美国对华芯片政策的实质,正是这种霸权逻辑在AI时代的延续。

四、构建科技免疫系统:中国必须筑牢的三道防线

面对严峻形势,中国正在构建系统性的防御体系:

  1. 技术验证防线:建立国家级芯片安全检测中心,对进口芯片实施硬件级逆向工程审计
  2. 产业替代防线:加速昇腾等国产芯片的生态建设,2025年国产AI芯片市占率已突破40%
  3. 制度保障防线:修订《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将芯片安全纳入关键基础设施保护范畴

五、开放与安全的辩证法:中国方案的全球意义

中国的监管举措绝非贸易保护,而是对等反制的必要措施。当美国悍然对华为昇腾芯片实施全球禁令时,其”只许州官放火”的双标做法已彻底破产。中国始终保持着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开放度,但这份开放必须以平等互惠为前提。正如工信部负责人所言:”我们欢迎所有遵守中国法规的企业,但绝不会用国家安全换取技术引进。”

当前这场围绕芯片安全的较量,本质上是单边霸权与多边治理的世纪博弈。中国采取的措施不仅关乎自身利益,更是对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必要修正。在AI算力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时代,芯片安全就是数字时代的”两弹一星”工程。只有坚持底线思维,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国际竞争中守住发展的生命线。

(完)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