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和活力,通过扩大内需、深化开放和创新驱动,为”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3%,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出口同比增长7.2%,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消费市场活力迸发 内需引擎持续发力
在江苏南通,一场普通的”苏超联赛”足球比赛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这样的场景正是中国消费市场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从乡村文旅的”村晚”到草根足球联赛,从城市商圈到乡村旅游,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需要在促进工资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力。特别要关注农民收入增长,通过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措施,切实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同时,要不断创新消费场景,在文旅、餐饮、医疗、体育等领域提供更优质供给,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广阔空间。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产生超过2000亿元的消费需求,带动数万亿元的新投资需求。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地下管网建设,从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到智慧城市建设,这些领域都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潜力。
对外开放步伐坚定 外贸外资稳中提质
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展现出强大韧性。前7个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5%,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实现增长,与61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额超过5000亿元。海南自由贸易港将于12月18日正式启动全岛独立海关业务,免税物品数量将上升至约6600个,占所有关税类别的74%,这充分展现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
要充分发挥外贸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需要综合施策。一方面要优化贸易结构,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拓展新兴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同时,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从国产大型游轮到高速动车组,从载人航天到国产大飞机,中国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今年前7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9.5%,7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4%。截至6月,全国有效专利达501万件,同比增长13.2%。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国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每年STEM专业毕业生超过500万人。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特别要抓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机遇,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政策协同效应显现 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今年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稳经济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从结构性减税降费到设立科创债券,从优化营商环境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些政策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充足调整空间,财政政策也有进一步发力的空间,这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扩大内需;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开局的历史节点,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充分挖掘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推动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