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沟村通过发展苹果产业、传承红色文化和改善基础设施,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美丽乡村的华丽蜕变。
金秋十月,陕西省延安市南沟村的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映照着果农们喜悦的笑脸。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的殷殷嘱托,如今已化作这片红色土地上最甜美的果实。从贫瘠的山沟到”桃花之乡”,南沟村用十年时间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壮丽史诗。

产业振兴:小苹果撬动大发展
站在南沟村的高处俯瞰,连片的现代化果园宛如绿色的海洋。谁能想到,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靠天吃饭的贫瘠之地?2013年那场毁灭性的冰雹,不仅打落了未成熟的苹果,更打碎了村民们的希望。张建国攥着烂苹果落泪的场景,成为南沟人心中永远的痛。
转机出现在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们带来了12个抗冻抗病的新品种,却遭遇了村民们的疑虑。老果农刘润喜在村干部张润生的劝说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两亩新品种。2018年秋天,这两亩试验田结出的红宝石般苹果,以每斤15元的高价被抢购一空,收入是老品种的三倍。这一示范效应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整个南沟村的种植热情。
如今的南沟村,200亩示范果园在专家指导下科学管理,水坝和滴灌系统解决了灌溉难题,智能分拣中心里工人们熟练地分装苹果。2024年,南沟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2万元,是2014年的近8倍。这颗”金苹果”,真正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果。
文化铸魂:红色记忆焕发新生
南沟村的振兴故事里,不仅有产业的兴旺,更有文化的传承。1947年,一支红军部队曾在这里驻扎半月有余。岁月流逝,当年的指挥所遗址日渐破败,带刺的枣树丛几乎吞噬了那段红色记忆。老党员李伟生的担忧,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为红色文化的保护注入了强大动力。村民们精心修复指挥所遗址,重建会议室和宿舍,收集展示50件珍贵文物。更令人感动的是,一本记录南沟红色记忆的故事书从老人们口述的历史中诞生,让革命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如今,游客们可以穿上红军制服重走长征路,参加”战场救援”体验活动。2022年与延安培训学院的合作,每年为村里带来5000多名学员。白天的红色教育,夜晚的篝火晚会,让南沟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入画来
从3米宽的泥泞土路到宽阔的柏油马路,从破旧的窑洞到特色民宿,南沟村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游客服务中心、生态步道等设施的建成,让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桃花之乡”。
村民王志莲的民宿里,客人们品尝着她亲手制作的油饼,听着她讲述村里的变化。那条连接民宿的石板路,不仅方便了游客,更连通了南沟村的过去与未来。2024年,旅游业为南沟带来超过1500万元的收入,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正在绘就新的画卷。
治理有效:党建引领聚民心
南沟村的蜕变,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引领。村党委书记张润生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组织村民外出考察,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信任。苹果合作社的成立,实现了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让分散的农户拧成一股绳。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民事一一办好。”张润生的话朴实而有力。在党建引领下,南沟村建立了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农村发展、建设、治理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沟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这颗黄土高原上的明珠,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用双手创造的真实。幸福果实的种子,正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