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烧烤融合两千年汉代饮食文化与现代生活,以传统炭烤技艺和创新吃法成为文旅新名片,展现历史与当下的美味对话。
【开篇】
当暮色降临徐州城,凤楚街的霓虹次第亮起,空气中飘散的炭火香气与鼎沸人声交织。这座有着六千年文明史的古城,正以最质朴的方式演绎着”古今交融”的生动图景——滋滋作响的烤架前,食客们用指尖感受着源自汉代的温度,让两千年的饮食智慧在唇齿间复活。

【历史篇·石刻里的烧烤密码】
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一方东汉时期的《宴饮图》正诉说着穿越时空的美食故事:画面中庖厨手持U形铁签翻烤肉块,侍者执扇控火,其场景与今日烧烤摊的烟火气惊人相似。考古发现证实,作为汉代冶铁技术中心,徐州地区最早将铁制烤签应用于烹饪,使”炙”(古代烧烤称谓)从行军干粮升华为宴饮雅事。
“汉人将烧烤称为’燔炙’,讲究’脍炙人口’的技艺。”文史专家王德言指出,《汉代食仪》记载的”三寸铁签穿方肉”之法,与今日徐州白串的”寸方切肉”如出一辙。在铜山区出土的《庖厨图》中,更清晰可见”上炙下煮”的分层烹饪场景,印证了当时已形成完整的烧烤文化体系。
【技艺篇·炭火中的匠心传承】
凌晨四点的七里沟市场,老饕们能一眼认出”羊后腿三叉肌”的完美纹理——这是制作”白串”的黄金部位。只需粗盐点缀,在果木炭上精准把控”先锁汁后催香”的火候节奏,这种看似极简的烹饪方式,实则暗含汉代”大味至淡”的饮食哲学。
“真正的考验在熄火后三秒。”从业三十年的李师傅演示着”悬火余温”技法,烤签离炭三指高时,羊肉会发出细微的爆裂声。这种源自汉代”候炙”的技艺,如今通过”半自助”烧烤模式延续:店家将肉串烤至七分熟,食客再用桌炉完成最后三分,既保留参与感又不失专业度。
【风味篇·一张饼里的乾坤】
当热油顺着羊尾串滴落在芝麻饼上,徐州人独创的”三叠卷”吃法便拉开序幕:先铺羊眼爆浆的绵密,再码软骨脆嫩的层次,最后以肥瘦相间的肋条收尾。这种将汉代”饼炙”与现代手抓饼结合的创意,让《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饼卷炙”在当代焕发新生。
在户部山文化夜市,汉服少女捧着卷饼自拍的场景已成常态。某网红店推出的”汉代宴炙套餐”,用青瓷盏盛装六味蘸料,对应汉画像石中的”五味调和”理念。游客在抖音发起的#汉服撸串挑战#,已收获3.2亿次播放量。
【文旅篇·流动的汉文化盛宴】
云龙湖畔的”汉风烧烤节”现场,VR技术让石刻庖厨图”活”了起来:扫描二维码,手机里便跃出虚拟厨师演示”汉代十二道炙法”。不远处,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用陶土复原着东汉烤炉模型。
“我们正在打造沉浸式烧烤博物馆。”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通过AR菜单可直观看到每道烧烤的历史演变,比如羊眼烤串对应汉墓出土的”明目炙”记载。今年暑期,这类文化体验项目带动烧烤店客单价提升40%,夜间消费占比达65%。
【尾声】
当最后一炉炭火在子夜熄灭,烤架上腾起的青烟仿佛历史的絮语。从汉画像石到抖音直播间,从U形铁签到来往高铁,徐州烧烤用两千年不熄的灶火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永远活在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子里。正如那位边卷饼边给女儿讲解石刻典故的父亲所说:”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手里的羊肉串,可是吃着吃着就吃成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