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在《城市:天际线》中利用污水和电力系统模拟逻辑门,甚至用虚拟粪便控制能源,硬核造出缓慢但能运算的二进制加法器。
你或许曾在《城市:天际线》中规划过繁华的都市,建造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甚至为水电系统绞尽脑汁——但你想象过吗?这座城市中的居民“便便”,有一天竟会成为驱动一台“计算机”运转的关键能源?

2019年夏天,一位名叫Daniel Bali的玩家做了一件让整个游戏圈瞠目结舌的事:他在这款以城市规划为主题的游戏里,搭建出了一台可以运作的4位二进制加法器。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台“计算机”的运作,竟然离不开虚拟市民的排泄物。
▌当城市模拟遇上数字逻辑:一场不可能的任务
《城市:天际线》是一款以模拟真实城市运营闻名的游戏。玩家通常忙于处理交通堵塞、规划学区、平衡预算……而Daniel却把目光投向了更本质的“系统底层”。他意识到,游戏中的电力网络、水力系统、污染机制,其实可以被重新解读为“信号”与“逻辑”。
他利用发电厂输出构建“与门”,借助风力发电机的启停模拟“非门”,甚至把污水管道中流动的排泄物转化为控制发电机运转的“信号开关”。通过精妙的布局与长达数月的调试(游戏内时间),他终于将这些城市元件组合成了一台可以计算加法的机械计算机。
是的,你没有看错:人类粪便的虚拟流动,成了触发二进制运算的关键一环。
▌“屎”无前例的运算器:如何用便便做计算?
你可能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Daniel的设计核心在于利用了游戏中的“污染机制”——当污水(由市民便便与废水组成)流经特定区域时,会影响风力发电机的运转状态:污染物浓度高,则风力发电机效率降低甚至停止;反之则正常发电。这一机制被他巧妙地转化为计算机中的“非门”(NOT Gate)——即输入与输出相反。
与此同时,他通过多个发电机构建出“与门”(AND Gate),再将这些逻辑门组合成更复杂的运算单元。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套占地整整9大游戏区块、依靠污水流量控制信号、用电网传递数据的“城市规模计算机”。
它缓慢、巨大,甚至有点“有味道”,但它确实能准确计算二进制加法。例如视频中演示的“9 + 14 = 23”,在二进制中即为:1001 + 1110 = 10111
。
蓝光代表“1”,灰线代表“0”——结果完全正确。
▌二十现实分钟,等于游戏十五年:一场关于耐心与浪漫的实践
但这台计算机有个特点:慢。
完成一次9+14的运算,它在游戏世界中需要整整15个月(约现实20分钟)。也就是说,当你泡一杯咖啡、回几条微信的时间,这座“城市”中的居民已经度过了一年多,而计算机才刚刚吐出一个结果。
Daniel自己也笑着说:“这可能是史上最低效的加法器。”但这从不是效率的问题,而是一场关于可能性与创造力的宣言。他选择了最不适合编程的游戏,却用最匪夷所思的方式,完成了一次逻辑的远征。
▌“无用之用”的背后,是玩家对游戏深层的解读与反抗
为什么人们会被这样的作品打动?
并不是我们多热爱“粪便能源”或者二进制运算,而是我们总会被那种 “打破系统原本意图”的创造性 所震撼。
《城市:天际线》本是一款关于“秩序”的游戏,而Daniel却用它来做“计算”;
游戏中的污水本是为了模拟城市污染,却成了他构建逻辑的媒介;
风力发电机本该提供清洁能源,却被他用作信号中断器……
这种对游戏机制的“挪用与重构”,是一种属于玩家的诗意,也是一种对游戏深层的理解与对话。它不需要实用,但必须有趣;不追求效率,但一定要足够“硬核”。
▌从“屎到芯片”,游戏仍是自由的场域
六年过去了,这个作品仍被许多人记得。不是因为它多强大,而是因为它向我们提醒了一件事:游戏,仍然是一片允许疯狂想象与无边界实验的土地。
不管是《我的世界》中有人造出16位CPU,还是在《塞尔达传说》里有人用锅碗瓢盆奏出交响乐——总有一些玩家拒绝“按说明书游玩”,而是选择拆解系统、重组规则、走向意料之外的方向。
而Daniel的粪便动力计算机,正是这样一场浪漫的实验。它可能无用,可能滑稽,可能除了快乐之外不产生任何价值——但谁说,快乐不是最重要的输出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