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通过电影《东极营救》展现中国渔民营救英国战俘的真实历史,传递中国人民的善良与正义,并希望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影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在电影《东极营救》的首映式上,朱一龙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这不仅仅是一部新作的亮相,更是一次历史的回响,一段被岁月尘封的英雄故事重见天日。这位从艺十九年的演员,正以他特有的方式,在银幕上打捞着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片段。

“每个中国人都可以成为英雄。”朱一龙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这句话。这句话不仅是《东极营救》的口号,更成为了他演艺生涯的注脚。从《只有河流流淌》的艺术探索到《东极营救》的工业级制作,朱一龙的每一步都踏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脉搏上,却又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历史的重负与角色的重量
为了塑造”阿碧”这个东极岛渔民的角色,朱一龙经历了一场近乎自虐的蜕变。他重塑体格,晒黑皮肤,每天徒步前往拍摄现场,凝视着那片吞噬了里斯本丸号的大海。当导演指着沉船位置的那一刻,历史的重压突然变得具体可感。”我感受到了那种压在我肩上的重量,”朱一龙回忆道,”那不是表演能制造出来的,那是真实的历史力量。”
这种对历史的敬畏感贯穿了朱一龙的整个创作过程。他拒绝将”阿碧”塑造成一个脸谱化的英雄,而是着力表现这个渔民的”原始凶猛”与”不屈精神”——导演管虎为角色定下的两个关键特质。在朱一龙的演绎下,”阿碧”既有渔民的粗粝与直接,又有面对危难时的本能勇气,这种复杂性让角色鲜活而真实。
“我们不是在创造英雄,我们只是在还原那些本可以成为英雄的普通人。”朱一龙这样解释他对角色的理解。在他看来,东极岛渔民营救英国战俘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恰恰在于它的平凡与伟大并存——那些渔民没有超凡的能力,他们只是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
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
随着《东极营救》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映,朱一龙对中国电影国际化的思考也愈发深入。”人性是超越国界的,”他指出,”虽然我们的故事植根于中国,但它探讨的是一个普遍问题:在极端情况下,人类的善良能延伸到什么程度?”
这种对普世价值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放弃文化特色。相反,朱一龙认为正是通过展现真实的中国人与中国精神,才能引发全球观众的共鸣。”我想让世界看到我们本来的中国人民:我们与生俱来的善良,我们根深蒂固的正义感,也被称为仁义,以及我们对和平坚定不移的向往。”
从《只有河流流淌》到《东极营救》,朱一龙参与的作品展现了中国电影的多样性——既有作者电影的深度探索,也有工业级制作的宏大叙事。在他看来,这种多样性正是中国电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展示的。”世界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电影人:我们思考什么,我们创造什么,我们的电影工业化走多远的进步。”
蛰伏期的价值与演员的成长
回顾自己十九年的演艺生涯,朱一龙对那些”蛰伏期”充满感激。”那些不为人知的岁月——从事鲜为人知的项目,完善我的手艺等等——奠定了基础。”他认为,正是这些看似停滞的时期,塑造了他作为演员的厚度与韧性。
即使现在,朱一龙也不愿称自己为”成熟”演员。”每一个新的剧本和角色仍然让我充满恐惧,”他坦言,”每个角色都没有一个通用的公式,每个角色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这种对表演的敬畏感,或许正是他能够不断突破自我的原因。
如今的朱一龙,追求一种”更轻松的存在状态”——以”节能模式”生活,保持放松,有意识地放慢自己的速度。这种生活态度看似与高强度的工作相矛盾,实则为他提供了观察世界与沉淀思考的空间。”仅仅因为我不在镜头前,并不意味着我没有在外面过着我认为完全正常的生活。”他说。
光影中的历史使命
在《东极营救》中,朱一龙不仅是一个演员,更成为了历史的讲述者与传承者。他深知这部电影的意义远超过娱乐——它是对一段被掩盖历史的挽救,是对中国渔民人道主义精神的致敬,也是向世界展示真实中国的窗口。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的民族才拥有如此不朽的历史,一次比一次地强大起来。”朱一龙的话语中饱含敬意。在他看来,演绎这样的角色不仅是一种艺术追求,更是一种文化责任。
当被问及对中国年轻演员的建议时,朱一龙没有谈论技巧或机遇,而是强调了”感知世界”的重要性。”通过觉醒的感官更好地感知世界,”他说,”演员最终是在表现人性,而理解人性需要先理解这个世界。”
从《东极营救》到未来的每一部作品,朱一龙将继续以他的方式,在光影中打捞历史,在银幕上诠释中国精神。对他而言,演员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使命——用真诚的表演连接过去与现在,让那些不该被遗忘的故事,永远活在观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