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剧院管弦乐团首次在英国爱丁堡国际音乐节亮相,开启欧洲巡演,以中西合璧的曲目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魅力。
2025年8月6日的爱丁堡之夜,亚瑟音乐厅内2000个座位座无虚席。当中国大剧院管弦乐团的第一个音符在音乐厅内回荡时,一段跨越欧亚大陆的文化对话就此展开。这是中国国家级交响乐团首次在英国正式亮相,也是中国艺术家以音乐为媒,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时刻。

音乐会现场,中西合璧的曲目编排独具匠心。乐团不仅演绎了《黄河钢琴协奏曲》等经典中国作品,更以精湛技艺呈现了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等西方名作。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乐团带来了青年作曲家方岽清最新创作的《丝路回想》,这部融合了敦煌古乐元素与现代交响语汇的作品,让观众仿佛看见千年驼铃在交响化的表达中焕发新生。小提琴首席李喆与英国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的跨文化合奏,更成为当晚最动人的瞬间。
“音乐是最没有国界的语言。”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海英在演出后的采访中表示,”当我们的琵琶与苏格兰风笛在同一舞台对话时,文化差异反而成就了艺术的共鸣。”这种共鸣在爱丁堡这座拥有七十余年历史的艺术节上显得尤为珍贵。2025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以”我们寻求的真相”为主题,中国艺术家的参与,恰为这个哲学命题提供了东方视角的注解。
乐团在曲目设计上展现了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平衡。开场曲目《春节序曲》以欢快的锣鼓点瞬间点燃现场气氛,许多英国观众随着节奏轻轻摇摆;而《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凄美的旋律,则让不少观众湿润了眼眶。音乐总监吕嘉特别指出:”我们不想简单展示’中国元素’,而是希望通过音乐语言的深度交融,让西方观众理解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此次巡演背后是长达两年的精心筹备。乐团不仅与欧洲当地艺术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更在行前针对欧洲观众的欣赏习惯调整了演出曲目的配器比重。爱丁堡艺术节总监弗朗西斯卡·海顿评价道:”中国音乐家的专业素养令人惊叹,他们既保持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又完美驾驭了西方交响乐的宏大叙事。”
在爱丁堡首演成功后,乐团还将前往格拉斯哥、巴塞罗那、柏林等城市,并在法兰克福举办大师班和文化沙龙。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乐团将与柏林爱乐乐团开展联合排练,中德音乐家将共同演绎马勒《大地之歌》——这部以中国唐诗为灵感的交响声乐套曲,将在两个世纪后完成一次跨越文化的轮回。
这场音乐之旅恰逢中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国驻爱丁堡总领事马强在演出前表示:”当苏格兰风笛遇见中国竹笛,产生的不仅是美妙的和声,更是两国人民心灵的共振。”这种共振正在产生涟漪效应——据主办方透露,多场演出的门票在开票48小时内售罄,其中30%的购票者来自音乐专业领域。
在亚瑟音乐厅的encore环节,乐团出人意料地奏响了改编自苏格兰民歌的《友谊地久天长》,全场观众自发打开手机闪光灯,点点星光中,东西方旋律水乳交融。这一刻,音乐超越了语言的局限,成为人类共同情感的见证。正如乐评人凯瑟琳·莫里森在《卫报》的评论:”中国艺术家用音符绘制了一幅听觉的’清明上河图’,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立体中国。”
当最后一个音符渐渐消散,观众席爆发出长达8分钟的掌声。这场演出不仅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里程碑,更预示着中欧艺术交流进入新阶段。随着巡演的继续,这些来自东方的音乐使者,正用弓弦与管簧书写着新时代的丝绸之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