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作家胡安·塔隆在京畅谈文学与现实的边界:一场跨越文明的对话

西班牙作家胡安·塔隆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与中国读者畅谈其新书《杰作》,探讨文学与现实的边界,并分享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解。

2025年8月20日傍晚,北京塞万提斯学院的庭院里飘散着淡淡的咖啡香。西班牙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胡安·塔隆坐在缀满爬山虎的廊架下,指尖轻轻敲打着那本中文版《杰作》的封面。这场名为”虚构与真实的边界”的文学对谈,吸引了近百位中国文学爱好者,他们中不少人是捧着西语原版书专程赶来的年轻读者。

“38吨重的钢铁雕塑如何在戒备森严的博物馆凭空消失?”塔隆用这个悬疑开场白,瞬间抓住了全场听众的注意力。他的新作《杰作》取材自1986年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博物馆的真实悬案,却通过文学重构,将这个艺术界未解之谜升华为对创作本质的哲学追问。北京塞万提斯学院院长伊莎贝尔·塞尔维拉在致辞时透露,该书中文版首印三万册在上海书展三天售罄,创造了近年西班牙文学作品在华销售的新纪录。

当与中国作家海梅·桑蒂尔索展开对话时,塔隆展示了记者与作家的双重智慧。他时而用调查记者般的精确描述档案细节,时而又以小说家的狡黠眼神暗示叙事的不可靠性。”真相就像这杯中国茶,”他举起青瓷杯对着灯光,”透过不同角度的光线,你会看见完全不同的色泽。”这番比喻引发会场阵阵会心的笑声。

在随后《环球时报》的专访中,塔隆坦言中国读者的专业素养令他惊讶。”他们不仅追问小说中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更能敏锐捕捉到文本背后的隐喻——那个消失的雕塑,何尝不是当代社会中正在消逝的某些珍贵价值?”这位以《黑匣子》等作品闻名西语世界的作家特别提到,有位清华美院的学生指出书中”钢铁的沉重与虚无”恰好对应着西班牙民主转型期的精神困境,这种解读让他看到了文学跨越疆界的力量。

谈及创作历程,塔隆抚摸着书中折角处告诉记者,这个酝酿二十年的故事经历了七次彻底重写。”最难的不是还原历史,而是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保持危险的平衡。”他举例说,书中艺术家塞拉的真实访谈与虚构的保安日记形成镜像,这种”文学蒙太奇”手法正是受中国导演王家卫的启发。当记者追问结局真相时,作家狡黠地眨眨眼:”重要的不是雕塑去哪了,而是每个读者心中都重建了自己的’杰作’。”

文化交流的深层意义在对话中不断凸显。塔隆分享了一个动人细节:在上海书展签售时,有位老人带着1986年的西班牙报纸剪报前来,那些发黄的新闻纸与他小说中的章节形成了奇妙的互文。”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能让马德里的晨报与上海的黄昏在书页间相遇。”他特别强调翻译的重要性,建议中西两国建立联合翻译基金,”毕竟,没有比文学更好的文明对话者了。”

活动现场,中国青年读者对西班牙当代文学的热忱令人印象深刻。北大西语系研究生林悦向作家展示了自制的”塔隆作品地图”,将书中场景与真实历史地点一一对应;而自媒体人”西语老白”则通过直播向百万粉丝解析《杰作》中的后现代叙事技巧。塔隆感动地说:”这些年轻人让我想起巴塞罗那的文学青年,他们都相信故事能改变世界。”

夜幕降临时,对谈转向更广阔的文化议题。当被问及对北京的印象,作家形容这座城市是”用青铜器盛着摩卡咖啡”——故宫的飞檐与CBD的玻璃幕墙在夕阳中达成了奇妙和解。这种文明交融的体验被他写进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或许真正的杰作,正藏在东西方文明的对话缝隙中。”

离场时,记者注意到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塔隆特意将签售用的钢笔留在了座位上。当工作人员追出归还时,他笑着说:”就让它成为今晚消失的’雕塑’吧,这样你们会永远记得这个关于缺席与存在的故事。”这个即兴的文学行为,恰是对其创作理念的最佳诠释——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上,永远留有令人心动的神秘地带。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