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文化交流通过诗歌、艺术和旅游等领域的互动,深化了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与友谊,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搭建了重要桥梁。
在北京的一场诗歌朗诵会上,哈萨克斯坦伟大诗人阿拜·库南巴耶夫的诗句在中国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中流淌。这一场景,恰如古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响的现代回响,见证着两个文明古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共鸣。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参赞杜兹巴耶娃所言不虚——”通过对创造力和传统的共同欣赏,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这句话道出了中哈文化交流的深层意义: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既是民族的精神根脉,也是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

翻开历史长卷,中哈文化交流的渊源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这条横贯欧亚的商道不仅是货物往来的通道,更是思想、艺术和生活方式交融的纽带。哈萨克草原上的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在这条路上相遇、对话、互鉴。阿拜·库南巴耶夫作为哈萨克斯坦的文化巨人,其作品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他的170余首诗作、56部译作和哲学著作《文字之书》,既扎根于哈萨克草原文化,又吸收了波斯、阿拉伯乃至俄罗斯文化的养分,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今天,中国孩子们朗诵阿拜诗歌的场景,正是这种文化对话在新时代的延续。
当代中哈文化交流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的鲜明特点。在教育领域,哈萨克斯坦年轻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与中国青年研习哈萨克语的热忱相映成趣;在艺术领域,东布拉琴的旋律与二胡的音色在北京和阿斯塔纳的音乐厅里交相辉映;在影视领域,讲述冼星海在哈经历的《作曲家》等合拍电影成为两国人民情感共鸣的新载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交流已从官方主导逐步发展为民间自发。当中国游客漫步在阿拉木图的苹果园中,当哈萨克斯坦学子在北京的课堂上讨论阿拜哲学,文化的交流已经深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民心相通”最生动的注脚。
文化交流对中哈关系的深远影响不容小觑。在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之外,文化纽带的强化为两国关系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杜兹巴耶娃参赞敏锐地指出,这种交流”不仅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还在我们两国之间架起了友谊与合作的桥梁”。数据显示,2024年”哈萨克斯坦旅游年”期间,中国赴哈游客数量显著增长,而2025年”中国旅游年”在哈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两国人民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人员往来不仅带动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消弭误解、增进理解,为两国关系长远发展培育深厚的民意土壤。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哈文化交流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战略的对接,为两国文化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上合组织框架下的文化、旅游、电影等多领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为交流的深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数字技术的发展则为文化传播创造了新途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中国观众可以”亲临”哈萨克草原,哈萨克斯坦朋友也能”漫步”故宫红墙。这些创新形式让文化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回望那场阿拜诗歌朗诵会,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中映照出文化交流最纯粹的意义: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交换,而是心灵的对话与共鸣。正如杜兹巴耶娃参赞所言,这种交流”通过对创造力和传统的共同欣赏,使我们各国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格局中,这种基于文化理解与尊重的联系,恰如黑暗中的星光,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道路。中哈文化交流的实践表明,不同文明之间完全可以在相互欣赏中共同进步,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当阿拜的诗句跨越语言藩篱,触动中国孩子的心灵;当冼星海的故事穿越时空,引发哈萨克斯坦观众的共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国家的文化对话,更是一种新型国际关系的生动实践——建立在文化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国与国关系,必将更加持久、稳定、富有韧性。这或许就是中哈文化交流给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