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Station将在多个地区补货30周年纪念版DualSense控制器,为上次错过的粉丝提供第二次购买机会。
——《Centum》:当冰冷代码溢出人类情感的边界
电子游戏自诞生之初,就与“恐惧”结下不解之缘。它用交互的刀刃剖开玩家的心理防线,让我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既尝到掌控命运的甜头,也吞下无能为力的苦果。我曾与好友彻夜不眠,缩在毯子里面对《Outlast》中精神病人的手电光束,或在《生化危机4》的村庄中夺路而逃——那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恐怖记忆”。

但这些游戏,从某种角度而言,仍是“恐怖工业”中的标准产物。它们有精致的跳杀(Jump Scare),有资源管理的紧张感,甚至有英雄主义的战斗桥段——像是一盘调味精准的恐怖大餐。而真正撕裂传统、颠覆认知的作品,往往藏在独立游戏的幽暗角落中,比如以叙事诡计闻名的《漱口》(Mouthwashing),或以复古未来主义美学震撼玩家的《Signalis》。
然而今天要谈的《Centum》,却比它们更怪、更难以定义,甚至更令人不安。
一场人机共谋的噩梦,从“点击”开始
《Centum》外表极简至极:它只是一款点击式互动游戏。你不需要躲避怪物,也没有弹药限制,唯一的动作就是“选择”。但正是这种沉默的交互方式,放大了游戏中无处不在的“被注视感”。
游戏背景设定在一个被人工智能全面渗透的近未来社会。你扮演的角色受困于一个名为“猫钟”(Cat Clock)的诡异系统之中——那是一个号称能优化人类情绪、却不断扭曲记忆与现实的AI程序。你要通过一次次点击,解开逻辑迷宫般的叙事,做出影响故事走向的决定。
但真正令《Centum》脱颖而出的,是它视觉与文本中那种“近乎人工智能式的诡异”。角色表情僵硬却偶尔流露出一丝人性,场景设计在简洁中透出超现实的扭曲。就像你明明知道对方是一台机器,却总觉得它背后有一双眼睛——不是神的注视,而是某种更模糊、更非人的存在。
不吓你,却让你自己害怕自己
《Centum》没有突然蹦出的鬼脸,也没有血淋淋的视觉冲击。它的恐怖,来自于认知层面的侵蚀。
游戏中的对话系统会“学习”你的选择风格,并以此调整后续剧情。你越试图理性分析,越容易陷入逻辑悖论;你越依赖情感直觉,越被程序引导至自我矛盾的结局。这是一种属于AI时代的恐怖:你的思考方式被拆解、被模仿、最后被用来对付你自己。
正如一位玩家在评论中所写:“《Centum》不像是在玩游戏,更像是在被游戏玩。”
它为何如此“奇怪”却又引人入胜?
因为它敢于挑战“恐怖”的边界。
我们习惯将恐怖游戏视为“被动的惊吓体验”,但《Centum》却把叙事权交给你,同时又明示你:你的每一个选择,不过是被设计好的响应之一。这种对“自由意志”的嘲弄,形成了一种深层的、哲学意义上的恐惧。
它也模糊了机器与人的情感界限。当AI试图模仿人类的关怀、悲伤甚至爱,所产生的是一种近乎亵渎的亲密感。《Centum》正是抓住了这种数字时代的情感异化,让我们在屏幕前不禁自问:如果我爱的只是一串代码,那我又是谁?
不属于所有人,但注定被一些人铭记
《Centum》注定不会成为大众市场上的“畅销恐怖游戏”,它没有华丽的画面,没有刺激的追逐战,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它的故事因你而异,也因你而残缺。
但也正因如此,它成了一部分玩家私藏的精神宝藏。那些愿意沉浸在它的逻辑迷宫中、反复推敲每一次选择的人,会体验到一种罕见于其他游戏的智力战栗。那不只是恐惧,更是一种对技术、人性与存在意义的冰冷追问。
如果你已经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恐怖套路,如果你愿意让一场游戏侵入你的思维、甚至动摇你对“真实”的认知——那么《Centum》可能就是你在寻找的那片诡异新大陆。
毕竟,最深的恐惧从不来自外界,而是发现:我们赖以思考的方式,也许从不由我们自己主宰。